2018少林·黑白决围棋赛于10月25、26日在河南嵩山少林寺举行

2018少林·黑白决围棋赛于10月25、26日在河南嵩山少林寺举行,陶汉文获得公开赛冠军,国手挑战赛常昊让先战胜了陶汉文。开赛前夕,中国围棋协会主席林建超一行造访少林寺,与释永信方丈、释延勇法师探讨禅棋妙法、围棋与佛学尤其是禅宗的渊源,同悟修禅、弈棋之法门在于“境界”。释永信介绍了少林寺创建少林棋院和创办黑白决围棋公开赛的初衷,林建超评价这一赛事的宗旨、性质、模式都符合国家倡导的全民体育和中国围棋协会实施的全民围棋战略。林建超为上百名僧众做了《禅佛与围棋文化》的主题演讲。

林建超与释永信交谈

少林寺是佛教禅宗的发源地,禅宗在佛教中国化的进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禅宗文化历经千年不息,少林功夫更是蜚声海外。自从传入中国以来,佛教就与中华文化精华——围棋结下不解之缘,支遁、鸠摩罗什、一行等历史上的高僧都与围棋缘分颇深,而一行就是少林寺第八世嫡孙。少林寺二祖庵庵主释延勇在读了《围棋与国家》之后受到启发,考证发现鸠摩罗什大师、高僧支遁、慧忠国师、嵩山一行、中峰明本国师、万松行秀国师等十多位少林史上的祖师都喜欢围棋。释永信和释延勇展示了他们收藏的《嵩嶽志》和珍贵的元版明印的《玄玄棋经》。《嵩嶽志》中记载了汉武帝来嵩山封禅,在太室山见八仙弈棋,于是在此处修建了“棋亭”,及唐代武则天还曾翻修棋亭。随后,释永信引着林建超等来到唐太宗赐少林寺柏谷坞㽵石碑前,上面刻有“付一行师赐少林寺”“勑付一行师赐少林寺”字样,原来此碑文就是身为少林弟子的一行从长安(西安)带回少林寺的。一行不仅曾与唐代著名国手王积薪对弈,作为天文学家还曾计算过围棋的变化量。

释延勇向林建超展示《嵩嶽志》

林建超与释永信谈论佛教禅宗与围棋时,不约而同地提到一个词——顿悟。释永信说禅宗追求顿悟,是人生境界的跨越提升;林建超说棋士要想在竞技上出类拔萃,首先要在心理境界上达到一定高度。释永信寄语2018少林黑白决说:“古往今来,围棋与佛教颇有渊源,不少高僧大德与围棋结下了不解之缘,并将其作为一种修行方式。参禅习武是动静之分,围棋是黑白二子之分,都看似简约却不简单。棋手要在方寸之间运筹帷幄,不但要有高超的棋艺,还必备一颗清净心、平常心、无所挂碍之心,三心了不可得,这是禅棋的不二法门。”林建超评价黑白决围棋公开赛说:“少林黑白决是不设限制的公开赛,共有7万多人参赛,总计下了60多万局,深合佛家众生平等、普度众生的宗旨;少林棋院是在河南省民政局注册的民办非企业,符合国家体育改革所倡导的办赛性质;作为寺院着眼于大众赛事而非纯职业赛事,契合普遍、长远发展的模式。”

释永信陪同客人游少林寺

随后,林建超在少林寺大禅堂做了《禅佛与围棋文化》的演讲,上百名僧众聚精会神地聆听了演讲。

演讲的主要内容如下:

我在《围棋与哲学》这本书中提到,中国宗教文化的特质:儒家积极入世,道家逍遥遁世,佛家超然出世。超然出世是佛教思想和精神的典型特征。当然,佛教思想博大精深,刚才我也强调了,这是一种实际感受。佛教的这种思想和精神特征对于围棋有巨大的滋养作用,因为超然出世实际上是人的一种精神境界。禅宗所强调的顿悟这种修行方式,更强调人的精神境界的变化甚至是突变。围棋看起来是一种竞技,2500多年前春秋时期的关尹子就曾经对围棋下过定义说“二人弈,相遇则胜负见。”黑白决,就是黑白棋子要在纵横19路361个交叉点中争取占到多数的交叉点,这就要博弈,博弈当然要分出胜负。可是,在胜负的背后实际上最本质的是人们对棋局以及对弈者、对弈背景的认识。所以,我们说围棋最本质的仍然是文化内涵,也就是永信大和尚刚才交谈的时候脱口而说的“境界”。

林建超在演讲

一说到围棋竞技,我们就会想到当年聂卫平棋圣在中日擂台最危险的时候能够连胜,为什么?心态好!他下棋的时候心理状态非常淡定,能做到淡定说明他境界高。淡定是一种超然,这种超然我们认为是围棋境界中最高的精神状态。超然分成三个层次:超然胜负,超然外物,超然自我。这就是围棋的境界,这种境界和禅宗修行所追求的目标是高度重合的。在这个问题上,佛教的精神、禅宗的精神对围棋是巨大的滋养。所以我们讲下围棋如果没有这种超然物我的境界,很难成为大棋士。

常昊让先战胜陶汉文 赢得挑战赛胜利

大家关心的是,既然佛教精神对围棋有这么大的滋养作用,那么在佛教和围棋的发展史上两者之间是不是有密切的关联呢?从研究的结果来看,是有非常直接、紧密的关联的。刚才看了一些寺里的真传,很受震撼。第一个,是《嵩岳志》记载的汉武帝在太室山见八仙人弈棋于峰上,这一史料和《酉阳杂俎》(唐代笔记)所记载的“见人弈棋于雪地”是有区别的。因为汉武帝作为一代明帝见仙人下棋而修棋亭,后来女皇帝武则天还曾重修,可见(修棋亭)这件事是得到了印证的。我研究围棋文化几十年了,还是第一次看到这个史料。没想到少林寺作为禅宗祖庭,有这么早的关于皇帝与围棋的记载,这在全国的寺庙里是第一家。另外,唐代高僧一行,是对围棋变化量的计算做出最初努力的人,这些都是宝贵的记载;从少林寺角度讲,这是璀璨历史上的特殊的一笔。没想到少林寺作为禅宗第一寺的文化积淀这么悠久!历史上少林寺与围棋有这么多宝贵的交集,所以少林寺开展围棋活动是有充分的理由的,这是我们今天到了少林寺之后得到的宝贵的启发。

释永信听得聚精会神

就佛教的一般记载而言,佛教与围棋的关联表现在多个方面:首先是佛教的经典与围棋的关联,我在写《围棋与国家》丛书过程中,用了相当多的时间遍查了《大藏经》,其中记载过围棋的有48部、62处,全部都收入了丛书。在汉译佛经中,对围棋的论述有四个方面:禁忌赌博;不能过度;顺随世间法,这是《维摩诘经》中提出的,即要融入到百姓喜闻乐见的活动中去;赞颂全能技艺。倡导出家人也要会多种技艺,最典型的事例出现在两段佛经中,第一个是《佛本行集经》记载,佛祖还是悉达多太子身份的时候,去邻国求亲,未来岳父净饭王要求他与本国青年比试各种才艺,其中就包括博弈即围棋,结果悉达多太子展现了多才多艺,“如是技能,所试之者,而一切处,太子皆胜”,最终求婚成功。这件事在五代时期被画在了敦煌莫高窟,名为《悉达太子弈棋图》,已收入丛书中的《弈画》。第二个记载说,要向王城送80个16到20岁的才女,要求品貌端庄,心灵智慧,不胖不瘦,不黑不白,不高不矮,还要求会很多本领,哪些本领呢?博弈、歌舞、伎乐……第一项就是会下围棋!这让人很吃惊。这说明围棋在佛教中,至少在我们汉译佛经中占有一席之地,既有反对它成为不良习惯的言论,也有赞颂它让人多才多艺的一面。以上这些说明围棋这种文化含量很高的智力活动有利于佛教修行,所以永信大和尚说要在少林寺提倡这种文化,在参禅打坐之余,可以下下围棋开阔思路,丰富智慧,增加生活乐趣。

少林棋院院长释延勇法师

另外,在佛家事迹中很多著名僧人都和围棋有紧密关系。像给围棋起别名为“手谈”的支遁,与王公大臣对弈时预言其命运的鸠摩罗什等。甚至在日本、韩国最早关于围棋的记载都与寺庙有关,《朝鲜史略》就记载了高句丽国王以棋夺国的故事。公元475年,高句丽的长寿王巨琏准备攻打百济,招募了一个围棋达到国手水平的僧人道琳,通过下围棋取得了百济盖卤王的信任和喜爱,用计谋导致百济国力衰退,高句丽王乘机发兵伐百济,攻占了王都,百济王兵败身亡。在日本幕府时期,两代豪雄织田信长和丰臣秀吉都是围棋迷。织田信长在本能寺之变的当夜,曾经召集日本当时的两大高手日海和鹿盐利玄对弈,下出了“三劫循环”棋局,这是日本现存最早的古代棋局。这一事件发生的地点在寺庙,而且日海本身就是名僧,他在织田信长被害后不顾危险召集僧众为其做盛大法事,受到人们的称赞。这位日海和尚是日本围棋本因坊门派的开山鼻祖,也是日本第一位围棋“名人”。从以上这些历史故事中可以看到,当时下围棋的人集中在皇室、军队、高级知识分子以及僧侣当中,这在当时是最重要、最有文化、最聪明的人群。

百余名僧众聆听演讲

当代中国的佛寺中,下围棋的基本上都是禅宗。中国围棋协会非常高兴、非常感谢佛教界的领袖们倡导僧人学围棋,我们会全力支持。同时也希望佛教的理论、修行、精神能够对弘扬中国围棋文化、对提高棋手的精神境界能够起到帮助。我今天就在有限的时间向永信大和尚和各位法师汇报对禅佛与围棋文化研究的一点儿心得,不当之处请各位指教!谢谢大家!

相关链接
近期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