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少女将王雨荍一家五代棋迷 曾祖梁实秋棋人棋事

围棋天地

7月的一天,在王雨荍和她父亲的陪同下,记者一行拜访了王雨荍的奶奶梁文茜女士。梁文茜是梁实秋先生的长女,76岁,中国法学界知名人士,北京市人民政府参事室参事。

走进梁文茜女士的家中,只见一副棋具放在客厅茶几上,棋盘稍显陈旧,是孙女王雨荍六七岁开始学棋时的棋盘。墙边一排古色古香的木柜中摆满了梁文茜在律师界获得的奖状,其中有一张担任北京市政府参事(前北京市市长贾庆林签发)的证书。

简单地问候了梁奶奶,我们的话题就围绕梁实秋先生的围棋轶事展开了。

五代棋迷

梁实秋先生出生在清朝末年一个书香门第,父亲梁咸熙是清末的秀才。小时候,家里各种棋具都有,受天天下象棋的父亲熏陶,梁实秋先接触了车马炮,后学会了黑白十九路。虽然下得不好,但棋瘾很大,一般每天弈一、二局。解放前会下围棋的人极少,根本就找不到高棋切磋或指点,唯一的途径是去荣宝斋找古棋谱自学。有了家室后,梁实秋先教会夫人程季淑下围棋,后教会了三个孩子(长女文茜、次子文骐、三女文蔷)。再后来,姐弟三人中文骐(学棋时曾在什刹海会贤楼接受过金亚贤、崔云趾两位名手的指点)的棋力达到了现在业余6段的水平,文茜是文骐让三、四子的水平,文蔷则次于文茜。

喜欢围棋的家庭氛围,一直延续到今天。梁文茜的儿子王奇是一个棋力业余5段的棋迷,孙女王雨荍已接近专业初段的水平,谈到“五代棋迷”这个话题,梁文茜女士自豪地说,中国社会发展越来越强大,在围棋上我们一代比一代下得好。梁文茜女士认为,围棋是很好的开发智力的游戏,比国际象棋、五子棋更奥妙无穷。在政府参事任职期间,她曾上书提议“中小学开围棋课”,在普及围棋的过程中提高中国下一代的智力。

五代棋迷的家庭,在当代中国非常少见,更何况是一代文学大师的代代相传呢。

布棋盘

抗战时期,重庆作为大后方,物资匮乏,连大米等食物都相当紧缺,更不要说供人们消遣的棋具了。那时还没有塑料,纸质棋盘倒可以就地取材制作,但易弄脏破损;木制棋盘就更不知道哪里有了。梁实秋夫人程季淑就用一大块纯白粗棉布,按照十九路,横竖方向上依次抽出19股线,然后用黑或蓝的丝线依次填满,就成了一个布棋盘。程夫人精通刺绣,布棋盘做得十分精致,甚至可以绣上一幅山水画。布棋盘脏了,可以洗;弄褶了,可以整烫;比纸棋盘结实,比木棋盘易于携带,可以用很多次,是那个特殊时期特殊环境中极其罕见的棋具。

据梁文茜女士回忆,这种布棋盘至少做了两块。一块黑白分明,一块蓝白相间。

怒拍棋桌

1946年7月的一天,梁实秋夫妇在雅舍(指抗战期间梁实秋在重庆北碚的陋室)刚下完一盘棋,棋子还没来得及收拾,突然接到革命斗士闻一多在昆明遇刺的电报(闻一多是梁实秋的好友,梁实秋曾在《谈闻一多》中详细记述了抗战前作为诗人学者的闻一多),悲痛万分的梁实秋大吼一声“岂有此理!”,右手握拳义愤填膺地砸向棋桌,棋子咕噜咕噜四处滚了一地,不少棋子掉进木地板缝里,虽然当时家人很费劲地抠出了几个,但仍有一些棋子嵌在地板缝里太深太紧,永远留在了雅舍。

空袭下对弈

熟悉日本围棋历史的棋迷,应该知道岩本熏、桥本宇太郎曾在广岛(比赛组织者濑越宪作的家乡)遭空袭的情况下对弈的故事。在梁实秋身上也发生过下棋置生死于度外的轶事,时间比日本棋手还早一点。

抗日战争结束前,侵华日军的飞机经常空袭重庆。有一天,梁实秋夫妇和平常一样在雅舍弈棋。这时,防空警报拉响了。警报响第一遍时,两人不动声色继续下棋;警报响第二遍时,两人仍然置之度外继续手谈;警报响第三遍(指飞机已到此地上空)时,夫人程季淑终于坐不住了,起身说:“不行,我们得赶紧去防空洞。”梁实秋巧妙抓住夫人的心理,趁机说:“你要走,行,那你就认输。”程季淑只好就范,不战而败,两人于是安然躲进防空洞。

在梁实秋的散文《下棋》中,有一段文字即是这个场面的写照。摘录如下:

我有两个朋友下棋,警报作,不动声色,俄而弹落,棋子被震得在盘上跳荡,屋瓦乱飞,其中一位棋瘾较小者变色而起,被对方一把拉住:“你走!那就算是你输了。”此公深得棋中之趣。

志摩棋高量雅

著名诗人徐志摩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传奇人物。在梁实秋的散文《谈徐志摩》中,有这样一段描写徐志摩的句子,十分精彩。

有一天志摩到我的霞飞路寓所来看我,看到桌上有散乱的围棋残局,便要求和我对弈,他的棋力比我高,下子飞快,撒豆成兵一般,常使我穷于应付,下至中盘,大势已定,他便托故离席,不计胜负。我不能不佩服他的雅量。他很少下棋,但以他的天资,我想他很容易成为此道中的高手。至少他的风度好。

棋约三十五年

梁实秋到台湾后不久,一日,好朋友沈宗翰(沈君山之父)看他下棋,说:“我的儿子下棋,哪天你和他下。”那时沈君山才十几岁。梁实秋说:“小孩子棋下得好,我不和他下。我儿子也下棋,就比让他们两人比。”一场棋约就此订下。

此时,梁文骐正在北京大学读书。1948年,文骐随父亲辗转到广州中山大学,原本打算与父亲一道去台湾,却因一次悔棋之争(梁实秋最忌悔棋,父子俩为此吵得不可开交,就差打起来了,两人很多天互不搭理),使父子俩心中留下“疙瘩”,最终文骐选择回北京大学读书,从此与父亲天各一方。

解放后,梁文骐与华罗庚合作写论文,在高等数学领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在围棋上曾得广东省围棋冠军,还赢过当时的陈毅市长。文革中,梁文骐因是“梁实秋之子”受尽了折磨。文革后,得到机会去了美国,终于在1985年夏天来到台湾,与父亲团聚。

1985年12月22日,星期日,下午3时,沈君山梁文骐在棋盘上实践父辈35年前的承诺。梁实秋先生原是坐在两人中间观棋的,坐没五分钟,转身站了起来,手握着椅背,目不转睛神色严肃。这一站,就是三小时,那年他八十三岁。

棋结束了,沈君山略胜一筹,他说梁文骐下得好,可能文革十年使得他的棋艺有点荒疏了,因此这样比棋算输赢,也不公平。以业余的棋力而言,他们都有业余6段的功力。江山之定,梁实秋牲才松弛下严肃的神情,对我说:“年轻人下棋厮杀得厉害,我边看边想,若我下就不是这样下法。”又回头平平淡淡地对文骐说:“你想吃两条龙时,我就知道你会输了。”

一盘等了三十五年的棋,梁实秋先生看得心满意足,一桩心事已了。沈君山整整衣袖对梁先生说:“梁伯伯,今晚回家我会沐浴更衣,焚香祭告父亲。”梁实秋先生含笑点头。

(文中“棋约三十五年”引用了《联合文学》丘彦明著作《一盘等了35年的棋》中的部分内容)

  简介:梁实秋先生,北京人,1903年1月6日生。1923年清华学校毕业后赴美,先后就读于科罗拉多大学、哈佛大学研究所、哥伦比亚大学,研习英语和英美文学。1926年回国后曾在南北数大学执教。年老退休,专业写作。“平生感意气,少小爱文辞”。著有《雅舍小品》、《雅舍杂文》、《雅舍谈吃》等十余种散文集。其散文和他所编的英汉字典和他所译的莎士比亚全集一样,影响深远。1987年11月3日因心脏病病逝台北。

相关链接
近期热门文章